首页 国内资讯 隆回周玉平 | 我的记忆:工作以后的人生

隆回周玉平 | 我的记忆:工作以后的人生

醉美隆回西 2022/11/17 9:15:23

 我的记忆(二)

文:周玉平  (横板桥镇周庄人,原朝堂村人)  

二、参加工作,在研究所奋斗32年

1968年12月,我们67、68届毕业的同学一起分配,我被分配到湖南制药厂三车间从事淀粉——葡萄糖的生产劳动,具体劳动是将玉米用拖车拖到皮带运输机旁,然后由皮带送入浸泡池,每个浸泡池可装50吨玉米,每两个班要装运50吨玉米。100公斤一麻布袋,50吨玉米共有500包,每班250包,每天一身汗,夏天每天热得湿透了衣服,汗水干了成一层白盐。在制药厂的劳动是相当辛苦的,真正与工人打成一片。

1970年,湖南轻工研究所筹建化纤中试车间,需要专业技术人员,我们化纤班共有4个同学分到湖南制药厂,当时制药厂淀粉组张抇的爱人——易祖根在轻工所当副所长打听到我们是学化纤的,就派人来药厂调人,当时只有我和王欢成愿意来,另外两个同学不愿意来,认为工厂比较稳定。

到了研究所,马上派去扬州化工厂学习,从糖醛脱羰制呋喃 。因研究所化纤中试也是从糖醛出发先合成呋喃 ,再加氢成四氢呋喃→尼龙“66”盐→焙融聚合成尼龙66→切片→纺丝成锦纶丝。总技术负责人是谭总和鄱总,我辅助徐伯南老师负责纺丝车间的设计,徐老是清华本科毕业的,又在同济大学毕业的研究生,理论基础扎实,我从他那里学到不少知识,遗憾的是他刚70岁就病逝了,真可惜!

图片

在研究所先后从事化纤中试一纺织助剂→织物防水剂→皮革防水剂→日化助剂→食品添加剂→改性淀粉→有机硅季铵盐及聚硅氧洗发护发调理剂的研制与应用。先后为主完成省科委轻工部多项课题研究,获得省部级多项科技进步奖。1992年。升为研究员(正高级工程师),同年获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,是研究所最年轻的研究员,同时被省科委聘为省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。有机硅期刊连续几届聘为编委委员,退休后还聘为顾问。

在研究工作共32年,由于业务上努力钻研,科研工作中不怕苦,不怕累,专业知识不断丰富,承担并完成了省部多项研究项目,在省内外进行科研成果转让,跑遍全国各地,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。

三、发挥余热,自己创业

2002年我因病提前两年退休,先是由李晏平介绍到香港蔡老板的东莞工厂搞技术开发,2003年又到深圳李志军那里帮助开发产品。2003年6月带儿周涛来到广州夏茅,挂靠湖南老乡孙拥军“润研”公司,自己借钱12万元,租了社队企业厂房,买了设备,生产有机硅季铵盐调理剂。开始雇不起工人,周涛亲自参加劳动,每天赤膊上阵,汗流浃背。

我负责产品的分析检测,产品一度得到汕头大厂“蒂花之秀”的认可,生产供不应求,周涛把他在东莞打工的几个工人及我内弟两口子都请来帮忙。后来我老家弟弟的儿子、女儿、女婿都请来帮忙,都租住在夏茅村民家里。七八个人,饭菜开始我家萍乡搞,后来内弟嫂帮忙一起做。生产蒸蒸日上,增加了两台设备,生产场地也扩大了几倍。

图片

2006年,我的大学学友及老乡罗峰到夏茅找到我,要合作生产农用有机硅湿润剂,因我在研究所里小试合成过的农用有机硅湿润剂,并在有机硅期刊上发表了。罗峰在广州开始代销进口湿润剂,打听国内有人搞,马上找来了。合作方式为我厂负责生产湿润剂,他负责销售,利润各占百分之五十。

2006年,开始试销开始合成从六甲基二硅氧烷和高含氢硅油开始。封头剂是低沸点、易燃易爆危险品,在夏茅租的厂房,生产不安全。后来搬到清远一偏僻地方,租了1000平米的地,共花14万元建起了厂房生产。2008年生产湿润剂80多吨,利润各分了100多万元,大家都高兴。那年下半年,我还全资赞助大学同班同学,到清远玩了两天,花费8000多元。

开始湿润剂的生产,从含氢硅油和封头剂合成开始,产品没有精馏提纯,产品质量不稳定,后来改为买七甲基、三硅氧烷和烯醚合成,产品质量才稳定下来。但生产湿润剂的厂家太多,价格上不去,原材料成本降不下来,每年利润维持在50至80万之间。

2013年,工厂从广州搬到南雄精细化工园,成立南雄鼎成化工有限公司。通过市场调查,查阅大量中外文资料,发现有有机硅防水剂。和有机硅季铵盐抗菌剂有发展前途,于是抓紧试验,确定最佳配方,改进生产工艺,并且努力创新,先后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20多项,得到专利证书10多项。

2016年被广东省通过省高新技术企业,产品质量不断提高,有机硅防水剂和有机硅季铵盐也在国内外市场不断增大,加上加大网络宣传力度,年销售额逐年增加,超过有机硅湿润剂和的销销售量额,尤其到了2021年。新冠疫情先后在国内外爆发,有机硅季铵盐价格猛涨,年利润翻倍增加。

随着年岁的增加,身体原有的疾病加重,由于长期高血压没有得到有效控制,体检还发现了多发性腔隙性脑梗,不得不从实验一线退下来,从2018年,年满75岁,正式从南雄工厂退下来,回到家休息。但我脑子总离不开工厂,离不开实验室,离不开新产品的开发。晚上做梦也在工厂,在实验室、在研究所。

四、我的家庭及其成员。

我出身贫寒,虽然土改时划为中农,实际上除了有几亩田外,家徒四壁,吃的穿的只能维持生存。解放后搭帮共产党、人民政府培养我读中学,大学,成了有文化的知识分子。1960年我加入共青团,1981年入党。在研究所我认识了袁萍乡,她是下乡知青,是1971年,研究所招了二批知识青年中的一个。工作中我们互相了解,她勤劳朴实,为人诚恳,终于在1975年1月喜结良缘,终成眷属。

一年后,女儿周晖出生,为小家庭增加了不少不少乐趣。当时我母亲从老家来长沙带孙女,由于农村城里卫生习惯相差悬殊,不到半年老妈就回老家了,只好送小女儿去汨罗外婆家带。

1978年,萍乡怀了周涛,当时单位为响应国家生育“少而稀”的政策,多次动员萍乡不要生,但她坚持生下来。1978年6月,周涛呱呱落地,我当时在上海金山学习,不知生的是男还是女,过了几天才知是男,非常高兴。当时经常在金山海边游泳,男孩名叫周涛,意愿他在海浪中成长。

开始一家四口工资很低,我每月工资只有43.5元,1973年开始调为73.5元,萍乡只有30多元每月。总是钱不够花,一家人要吃饭穿衣,还有个老娘在老家,每月要寄十元钱回去,每到月底就要到同事那里借五元、十元,到下月发工资时再还。生活过得紧紧巴巴,退休后多次加工资达到了8000元,萍乡也达到了4000多元,丰衣足食了。现在一晃就80岁了,好在周涛办起了工厂,找了何甜成了家,有了康康乐乐两个孙子,很是乖巧,周晖找了谭义成了家,外孙女谭依婧已经研究生毕业了,可说是大家人子孙满堂,这一辈子可说是事业有成,后继有人了。

小结:我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,正是这艰苦奋斗改变了一生的命运。由农村的穷孩子发展到现在丰衣足食,子孙满堂,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家庭。唯一遗憾的是父亲过世太早,没有享受到幸福生活。

五、补遗

记得小学五年级时放寒假了,为了家里挣点买油盐的零花钱,打听到离家20里地的叫九牛坳的地方,烧石灰,修公路,要人挑炭,从离家南边十多里的煤矿挑起炭,到九牛坳有30多里地,每送100斤,可得到四角钱的脚力钱,我只能挑50斤得到二角钱,每天天不亮出门,晚上五六点才回家,每天挣二角钱,回家路上经过桐木桥供销社门口五分钱一个的烧饼都舍不得买。小学六年级放寒假,就跟大姐夫的弟弟到离家50里地的山上去卖百货,包括家织布,针线,肥皂等日用百货,穿着一双草鞋,下雪了也不觉得冷,一天走四五十里地,其实也赚不到几个钱。

图片

农业合作化后,农村大兴水利,村村修水库。我14岁参加了石落湾水库,炭山园水库修建劳动,按土方数记工分。我和我哥每天天刚亮就去,中午带点饭或者红薯去当中饭吃,晚上才回。我挖土,哥哥挑土,手掌多起了水泡,也要坚持下去。


阅读 1459
分享到:
GPT Ai智能机器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