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信息发布 隆回高平记忆|说说看病的那些事

隆回高平记忆|说说看病的那些事

周建民 2022-06-17 10:34

说说看病的那些事

文/周建民


已有些日子没有给家乡的媒体写东西了。前几天,幸与一友相会。他告我:好久没看到你的文章啦,没辙了吧。我回答说,没写属实,没辙实在不敢苟同。只要日子在过,只要生活在继续,就有的写。不过,经他这么一激将,我又萌生了刷刷存在感冒冒气泡的冲动。


写啥好呢?因住院刚解放,于是决定先写写自己亲历过的关于看病的那些事。


记得小时候,乡亲们患了病,时兴吃中药。那时,民间医生比较多,有擅长土方子的,也有擅长开处方的。她们个个身手不凡,功夫了得,救死扶伤,德技双馨,深得十里八乡村民的喜爱。


一次,我身上长了毒疮,又肿又痛又流浓。妈妈请来了家住堂下桥村(当时叫大队)的一位中午妇女来为我看病。她擅用小方子治病,颇有名气,妈妈尊称她“老嫂子。"她给我采来草药敷上,很快便药到病除。


(评语:民间小小一土方,能够派上大用场。土方效果真奇特,现实生活少不得。有时医院都没辙,找到他们能解决。现在更多是回忆,失传真的太可惜)


家住新邵名叫独明的前辈,是当地有名的郎中。他开的中药处方与众不同。胆大心细,以猛见长,治痼疾用猛药,往往能收到四两拨千斤之奇效,经他治疗,好转和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。


现在提倡医药分离,说易行难。那年月,民间早就实行了医药分离。看病的只开处方,捡药请另寻他处。一次,独明医生给我妈开了中药处方。可我跑遍了包括龙溪铺在内的附近四五家卫生院,也没能买齐处方上的二十多味中草药。如今呢,医药一家,医生知根知底,依药开方,从没听说处方缺药的事。


(评语:为何医院药价贵,只因医药不分离。为何医药难离婚,只因利益链条紧。医药分家喊多年,老是停留在发言。减轻医负要实现,必先斩断利益链)


图片


现在,民间的郎中(中药医生)早鲜有所闻。即便有,名气也没早年那么响亮。取而代之的,先是“赤脚医生",后是乡村医生。遗憾的是,他们中的不少人,虽然也有懂中医的,但大多以西医见长。


也许是我对老中医的良好印象根深蒂固的缘故,一次我回老家,特意请当地的干仁医生给我开了中药处方。当我拿着这张处方到长沙的同仁堂药店买药时,被店员一口拒绝了。原因是其中有一味药的剂量,竟然超过这味药正常用量的二分之一。后来,我将此事告知干仁医生,他一笑而过。他说他是对症下药,重症必须猛药攻,没事的。虽然最后药没有买成,半途而废,我还不得不佩服干仁医生的医朮、胆量与气魄。在他身上,我再次感受到了独明老中医的遗风。


50多年前,在我们生产队的地盘上修建了马落公社卫生院。因相距不远,我们一群小伙伴常去那里玩。我至今印象最深刻的是,那时乡亲们身体不适来卫生院看病,医生开的药没看到有成盒成瓶的,全是散装。开的药用两寸见方的土纸包好。一般是四、五小包,每小包两、三片,一次吃一小包。明明白白,一目了然,简便易行,不会搞错,是真真正正的“放心药"


一次我拉肚子,到公社卫生院就诊。医生看了之后,只给我开了几片药,总共才花了两毛钱。当我走出卫生院已有一段路时,医生还特意追上来,告诉我:止泻了就要停药,不要再吃。可见医生宅心仁厚,多么负责。


(评语:医生职业不大同,对待病人要用心。看病不是小事情,认真负责基本功。早年医德没上墙,装在心里更周详。现在标语随处见,现实生活难实现)


那时去卫生院看病,花费都不多,一般是几毛钱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医院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,收入与报酬脱钩,小题大做,小病大治,过度检查,胡乱开药等,几乎是没有的事,不像现在,这些现象屡见不鲜,比比皆是。


(评语:有说病人是上帝,实际往往是受气。有说病人是父母,可儿大了仍啃老。要想病人能吃香,但愿医院多开张。看病招标大优恵,病人才会有地位)


几年前,一天我患了感冒,心里很不舒服。医生说要打吊针,并要打三天。病人只能听医生的,打呗。结果一次就花掉了300多。假若时光能回拨,放在几十年前,治这种病,大不了也不过一块钱的事。


一次花去三百多,心里难过就哆嗦。妻子听了直摇头,说还这样绝不饶。并说花钱不见好,不如洗个热水澡。趁早给你刮身痧,捂身热汗效更佳。


写到这里,我又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前不久的一件事来。


一次医院去看病,医生开药几大包。幸亏流行蛇皮袋,要不怎么好捎带?回家妻子饭弄好,我说吃药已半饱。现在粮食好贵气,好在药能当饭吃。


三年前,我回老家探亲。因把关不严,病从口入,老毛病又犯了,只好就近去找村医看病。村医很负责,望闻问切,一样不落。我很满意,心里在想,是不是毛爷爷时代的优良作风又回来了。


接着,医生说的一段话,让我茅塞顿开,受益匪浅。他说,要说医生难当,最难当的是基层医院的医生,尤其是我们这些村医。我们靠老办法呀,靠经验呀,靠技术呀。不像大医院,一切交由仪器,由仪器做主,由仪器说了算。与其说是人在看病,倒不如说是仪器在看病。


图片


后来一次去医院看病,听见有人发牢骚,说大医院人满为患,赚得盆满钵满,政府还给拨款。我想,政府应减少或停止对大医院的投入,将节省下来的钱重点扶持像高平、罗洪这些边远山区的医院,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,更好地造福山区人民。


(评语:乡镇医院缺仪器,大的医院忒富贵。病人总往城里跑,先是城里硬件好。锦上添花可有无,雪里送炭犹可贵。乡村真的要振兴,改善医疗当先行)


前不久,我到某大医院就诊,经历与感受如下:


病人多得像朝圣,医生太少不够用。患者情绪须稳定,否则好人也会病。好不容易轮上号,医生问我哪里痛。不号脉来不细问,急着让我做鉴定。我说我是心口疼,他说一项不算完,先查胃与心脏病,肝胆检查再跟进。


早前去医院看病,医生又是量体温,测血压,看舌苔,号手脉,摸症部,观脸色,问病情,断病种,忙得够呛。然后,根据症部,症状等诸多因素,借助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,作出判断,结论往往八九不离十。现在呢,一纸检查单,全都给搞定。假如有疑问,检查再细分。反正有仪器,检查不停息。只要查个遍,不怕没结论。即便啥没有,还有后一手。啥也不要说,赶快转医院。


结果出来,医生说我的病不轻,必须住院。


原本以为住了院,检查会与我再见。哪知这才刚开始,每天检查无休止。住院一次花几万,检查费用占一半。好不容易攒点钱,一病回到解放前。


(评语:为人一世莫太省,养好身体是本钱。省来省去送医院,这种现象当改变。乍看百姓负担轻,治病最最伤脑筋,为防百姓因病贫,全民免费势必行)



作者简介:周建民,笔名二甲元年,隆回高平镇小坳村四组人,县政法委退休干部,现住长沙。


阅读 2092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