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信息发布 舌尖上的老味道!品一品安岳坛子肉的故事

舌尖上的老味道!品一品安岳坛子肉的故事

大众网网友 2020-10-15 09:40

东来山岭藏一坛,
雪过峰峦亦自安。
散尽炊烟三十里,

直把普州作长安。

       深秋,微寒,于雁城三棵树,邀三五朋友小酌,酒是宝莲大曲,菜为安岳私房菜,推窗而望是泛着浊波的九曲河。菜未上桌,酒已倒入土碗之中,从瓶口喷涌而出的液体,在陈旧的碗中泛起了一圈又一圈白色的浪花,那情形颇有“惊涛拍岸,浊浪排空"的气势,完全没有了“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“的诗和远方。

      主人家是一个有心的人,摆在桌上的土碗全是他在安岳乡下走村入户收藏起来的真品,看起来粗燥,简单实则全是六七十年代手绘的”真迹",当酒与碗在桌上碰撞出一串晶莹的碎花之时,岁月的沧柔一下起进了食客们的眉眼。酒是好酒,未喝,香已透入肺腑,朋友夹一块薄涮的坛子肉,放入嘴中,似品非品,似嚼非嚼,那种意犹未尽的样子,颇有雁江诗客的遗风。主人家走过来,指着那一片隐藏在青椒中的风景,给我们讲了安岳坛子肉的故事。

       

 东汉时期,牛鞞县令董和巡游安居山岳之地,在一个叫岳阳的地方,发现山民们将豇豆干、青菜干等各种干菜和猪肉以一层干菜,一层烙制后的猪肉脯入土坛中,甚是奇怪。董和是美食家,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,品尝了山民制作的坛子肉,感觉其醇香可口,肥而不腻,有清香的山野之味,十分兴奋,赞其为坛中上品,并将此法传至平泉县。
       公元48年,年轻的普州太后许黄玉离开故乡安岳,远嫁驾洛国,临行前,许黄后带上母亲做的坛子肉和故乡的泥土,远渡驾洛国,把中华美食传播到了朝鲜半岛。
       坛子肉自古就是蜀中美食,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,即使在峰烟四起的革命战争年代,安岳的革命者也不忘家乡美食,在接头联络时,以坛子肉为暗语,巧妙躲过了敌人的追捕。革命人士康是安岳县通贤场三佛洞人,全家以农业为主,家境贫穷,在革命思想的熏陶下,康遂投身革命,每次外出执行任务时,均把坛子肉 装在背篼里,以卖“坛子肉”作为掩护,并以"是通贤的坛子 肉吗?”“不,是普州的”为暗语,联络革命志士、收集传递情报。成功组织发动了震 惊川内外的“通贤暴动”,把安岳地区的革命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。
      一菜一品,一品一格,没想到安岳坛子肉背后藏有这么多故事。

图文源大众网网友:巫昌友


阅读 3430
分享到: